志愿服务:如何融入群众
时间:2025-10-21 10:49 作者:BET356官网在线登录

在合肥五十中天鹅湖教育集团望月校区,合肥蓝天救援队队员以“紧急救援,保护生命”为主题的讲座,为学生们进行了生动的安全教育。合肥市包河区盛誉餐厅的厨师李军前来为社区独居老人做午餐。在合肥市记忆博物馆,年轻志愿者向游客详细介绍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自发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是滋养社会文明的活水源泉。我省出现了“窗帘之约”、“十八工人邻里”、“烈士画像”等志愿服务品牌,他们在“一老一小”、人民经济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发挥作用,成为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社会管理质量效益和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志愿服务品牌在全国各地涌现。合肥市打造“志同道合”志愿服务综合品牌,铜陵市持续拓展以“一路铜行”为代表的志愿服务品牌矩阵,黟县宏村镇打造“小红帽”志愿服务,成为宏村旅游服务的金字招牌。在志愿服务热情高涨的背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质量,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服务对象的需求,成为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合肥动员多方参与志愿服务,不断扩大专业志愿服务范围、建立志愿服务协调机制等措施,不断探索合肥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做法和d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解读。多方参与扩大群众基础“要做志愿服务,时间、身体、爱心缺一不可。”近日,志愿者宋国祥在合肥市蜀山区西苑街道梅红社区告诉记者。 74岁的老人是志愿服务项目“阳光关爱团”的负责人。他安排了13名年龄在60岁至76岁之间精力充沛的成年人来到staybot区域,为社区内的独居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护理服务。他们发起的“一碗长寿面”项目在合肥市志愿服务项目竞赛中获得银牌。时间充裕、热情高涨的退休老年人,构成了各领域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例如,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的“暖宝”志愿服务队,一群热心的老人发起了“窗帘预约”,不仅温暖了街坊邻里,更成为建淮置地极具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在长辈们的榜样引领下,青年志愿者们也不甘落后,拿起爱心接力棒,继续传播志愿服务的温暖。 “福利的公开讲解今天开始了,想听讲解的游客,请跟随我的脚步。”今年暑假,合肥市亳州路小学六年级学生徐汝南报名成为合肥市记忆博物馆的小解说员。为了做好讲解工作,12岁的小伙子尴尬地背下了讲解词,大着胆子向游客走去。 “讲解不仅服务了游客,也提高了我的智力,让我对合肥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徐汝南告诉记者。作为合肥市老城区改造项目合肥市记忆博物馆将于2024年10月开馆。比努克森3月1日,“合肥真好”、“工业辉煌”、“繁华市场”等六个主题展厅,系统展示了1949年以来合肥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作为公益企业,我们以合肥市记忆博物馆为志愿服务平台,承载 开展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博物馆运营负责人卢中英告诉记者。今年夏天,合肥市记忆博物馆共招募84名志愿者对馆址进行讲解、参观,其中未成年志愿者46名。合肥市志愿者队伍的队伍构成更加多元化。除了“老少皆宜”的志愿者,高校 学生、警察、专业救援队成员、电力和燃气维修人员、有关商户、快递员和家庭佣工也加入其中d成为服务第一线的重要力量。 “谁用谁招”的服务志愿者发展规则和专业社工的积极培养,打破了行业和身份的限制,让各领域从业者可以便捷地参与志愿服务。这不仅极大丰富了合肥市志愿服务矩阵,也为后续各项专项服务精准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专业祝福,升级志愿服务:红烧肉、公鸡烤栗子、西红柿炒鸡蛋、炒青菜。近日,家住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望湖社区的老人沈德培吃到了专业厨师为他做的饭菜。 “荤菜提前在店里准备好,素菜在老人家里现炸,让老人吃到新鲜美味。“尽快把菜上来。”当地一家餐饮公司禾丰堂经理吴振国说,拥有多年厨师经验的他很乐意运用自己的手艺为老人改善膳食。“对于一些社区独居老人来说,吃饭不是问题,但吃顿好饭就难了。”能不能请厨师到家里给老人做饭?”望湖街道社工服务主体、包河区益心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红龙还记得当时的想法。他向周边餐饮企业推销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得到了积极回应。于是,“食与光”志愿服务项目就成了。 2023年4月配送,截至今年9月中旬,累计配送餐食682份,提供菜品3426份,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500小时。”李红龙介绍,目前共有9名选区内的餐饮企业参与为老年人送餐。项目还拓展了“送餐+”服务,厨师和社工给麦尔德里送餐时,偶尔会带孩子去和长辈聊天,填补他们情感上的空虚。“前不久,一名新生为了救弟弟,因为弟弟掉进湖里不幸溺水身亡。”合肥蓝天救援队防灾减灾队队长丁宁在与记者谈论这起事件时充满遗憾。 急救安全非常重要! “大家都应该知道。”丁宁强调,为了推动这一目标,丁宁和队友们致力于在各级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急救安全知识讲座以及防溺水、防欺凌、防性侵等宣传工作。2024年,合肥蓝天救援队举办了351场公益活动。福利培训活动。今年上半年,又举办各类活动347项。 “安全知识的宣传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丁宁表示,希望大家都能提高安全意识,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帮助他人。专业志愿服务也在更广泛领域开展。宗洪波是河南华润燃气瑶海区服务站检修队队长。他启动了“银龄安居”项目,与100多户“老、寡、老、特、残”户建立了配套关系,保障老年人安全用气。今年2月初,瑶海供电分公司与恒通社区联手,采用“社网共建”模式,依托合肥能源大数据中心,将用电数据变成了老人家中的“电雷”。独自出行,准确识别老年人用电异常的危害。 2023年以来,合肥市科协策划实施“科学副会长”志愿服务,广泛招募科技工作者中的科学志愿者,开展“科学家(精灵)进校园”、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科普保护活动。目前,全市共有339所中小学配备了科学校长,实现了主城区中小学全面科学校长。 28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共为师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项。厨师、救援队员、电气工程师、燃气维修工、科学家实体技术工人等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的参与增加了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服务价值内涵也更加独特,被社会广泛接受。传递爱心的有力保障和激励。目前,合肥市实名志愿者超过17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超过3750个,志愿服务项目超过2.1万个。涌现出173名各级优秀志愿服务标兵、39名全国“四个百”先进志愿服务标兵。如此庞大的团队如何管理和激励?今年3月发布的《合肥市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及工作细则》明确提出“谁用谁招、谁用谁保”,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国有、社会团体等同时,建立了由市委社会工作部门领导、涉及36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志愿服务的坚持离不开主动力。对此,合肥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进介绍,合肥市激励志愿者的奖励方式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并向270名市级以上“优秀志愿者”发放礼遇卡和关爱卡。凭卡,他们可以享受免费公共交通、免费参观城市公园等特权,让“好人有福”。同时,积分制度在全市推广,方便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社区兑换积分。 “有必要建立常态化的政策支持“建立资源保障机制,让志愿服务发挥实效、持续奋斗。”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室讲师、安徽省政协副秘书长李鹏飞告诉记者。他还建议,要依托专业志愿者队伍、专业服务实践、专业服务项目。 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志愿服务;服务形式还应考虑不同性别、专业背景、学术能力、身体条件等,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受益感强。对于志愿服务推进方向,省委社会工作厅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要精准满足群众需求,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实事”做起,以专业、有温度的行动,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推动志愿服务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群众心中。 (记者刘良辉)